骨质健康的首要标准是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(DXA)检测骨密度值。正常情况下,T值在-1至+1之间属于健康范围;T值在-1至-2.5之间提示骨量减少;T值≤-2.5则检查为骨质疏松症;若同时伴有脆性骨折则属于严重骨质疏松。这项检测被认为是检查骨质疏松的金标准,能反映骨骼中矿物质含量和强度。
骨结构与微观形态
健康的骨骼应具备完整的微观结构,包括排列规则、连接紧密的骨小梁,以及厚度和质量正常的皮质骨。当骨质疏松发生时,骨微结构会遭到破坏,表现为骨小梁变细、断裂,骨髓腔增宽,这些变化可通过X线或CT检查观察到。保持骨骼的微观结构完整对发现骨折至关重要。
临床症状表现
骨质健康者不应出现持续性骨痛、身高缩短或驼背畸形等症状。腰背疼痛、夜间加重的骨痛、身高较年轻时降低3cm以上、出现非暴力性骨折(如咳嗽导致的肋骨骨折)都提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。临床上将脆性骨折视为骨质疏松严重的并发症和检查依据之一。
营养与代谢指标
维持骨质健康需要充足的钙、磷和胶原蛋白摄入,这三者被称为"骨骼健康三要素"。血液中钙、磷、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正常,25-羟基维生素D水平≥30ng/ml,表明骨骼代谢处于平衡状态。同时应避免影响骨代谢的问题(如甲亢)和药物(如激素)。
功能状态评估
骨质健康者应保持正常的活动能力,包括行走自如、完成日常活动无困难。通过定量超声检查跟骨或桡骨,测量声波传导速度可间接评估骨骼强度。平衡能力测试(如单腿站立时间)也能反映跌倒风险,是评估骨质健康的重要功能指标。
发现与生活方式标准
保持骨质健康需要体重适中(BMI18.5-24)、每周≥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、每日钙摄入1000mg和维生素D800-1200IU、戒烟限酒、发现跌倒等措施。70岁后仍能维持这些生活习惯者,通常具有更好的骨骼状态。规律检测骨密度(尤其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)也是维护骨质健康的关键。
遗传与发育因素
理想的骨质健康应包括较高的峰值骨量(约在30-35岁达到),这取决于青少年期的营养和运动状况。家族中无骨质疏松骨折史、个人无长期卧床或太空飞行等特殊经历,都预示着更好的骨骼质量。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(儿童期)也是骨骼正常发育的标志。